企业建立完整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形成体系文件并运行,保持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有效性。企业可以结合知识产权战略目标对生产经营活动中涉及的知识产权管理的相关内容,制定工作计划使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得到保障,确保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能够有效的发展。在知识产权体系文件中我们要理顺部门的职责与权限,更好的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满足企业对知识产权的需求,防范知识产权风险,提升企业竞争力。体系文件包括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办法、流程和相关的记录表单,体系文件是关乎着企业能否进行知识产权有效管理的重要保证。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是推进企业建立文件化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既要求企业能够制定相关的管理文件,又要确保管理文件能够在企业得到有效的执行。在文件的制定过程中,企业应该以知识产权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以企业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建立起适合企业的管理办法。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认证是为规范知识产权认证的活动,提高其有效性,加强监督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认证机构管理办法》等法律、行政法规以及部门规章的规定管理体系认证。
一、制定《管理办法》的必要性
1.推动我国知识产权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我国经济已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要“倡导创新文化,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为推动我国知识产权事业高质量的发展,建立健全知识产权领域的认证制度,全面提高创新主体的知识产权创造质量、运用效益、保护效果和管理水平有必要通过《管理办法》,将单一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认证拓展为涵盖管理体系、服务认证两类的知识产权认证体系,加快实现面向企业、高等院校、科研组织的主要创新主体的知识产权认证“全覆盖”。
2.适应国家认证认可相关法律法规修订的需要。
随着《认证认可条例》《认证机构管理办法》等上位法的修订和重新发布,《实施意见》中的部分规定已经不符合新要求,有必要通过《管理办法》的形式对《实施意见》的主要内容进行修改完善,使之符合上位法的要求。
3.贯彻落实国家“放管服”改革工作的需要。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放管服”改革要求,紧密围绕创新能力建设和全面质量管理提升两大重点任务,亟需在知识产权领域引入认证认可手段,优化政府服务,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推进知识产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体表现在进一步开放认证市场,激发市场活力,鼓励发展一批技术能力强、服务水平高的知识产权认证机构;维护认证有效性,树立认证公信力,强化认证机构及从业人员的专业性要求;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规范认证机构及从业人员行为,维持健康、公平、有序的认证市场秩序。
二、主要内容
《管理办法》包括以下六个方面的内容:
1.工作原则。知识产权认证实行的是国推认证制度,即国家认监委和国家知识产权局以统一管理、分工协作、共同实施的原则,根据知识产权事业发展的实际需求选择确定适宜的知识产权领域国家标准为认证依据,共同制定、调整和发布知识产权认证目录,并组织开展知识产权领域认证工作。
2.认证机构资质要求。认证机构的资质要求分为通用性要求和专业性要求,通用性要求是符合《认证认可条例》《认证机构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同时明确从事知识产权领域的认证机构应当符合具有从事知识产权认证活动的相关专业能力要求的专业性要求。
3.认证审核人员要求。认证审核人员应当满足从事知识产权认证活动所需的相关知识与技能要求,且符合国家认证人员资格的相关要求。认证审核人员实行专职制。
4.认证机构及分支机构行为规范。
①加强对分支机构及办事机构的管理。认证机构设立分支机构、办事机构的应当在设立之日起30日内向国家认监委和国家知识产权局报送相关信息。
②强化认证机构的主体责任。认证机构应当对分支机构实施有效管理,对其认证的业务活动承担相应责任。
③认证机构和认证人员对认证结果负责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④认证机构应建立风险防范机制、人员管理制度以及机构内部管理、制约、监督和责任机制。
⑤明确认证机构的职责范围,禁止认证机构从事与其认证工作相关的咨询、代理、培训、信息分析等服务,以及产品开发和营销等活动。
5.认证程序。
①要求认证机构按照认证的基本规范、规则规定的程序要求实施认证活动,认证过程完整、客观、真实,不得增加、减少或遗漏程序要求。
②规定认证机构不得向失信或违法违规的企业出具认证证书,即被知识产权行政管理部门或其他部门责令停业整顿的,或纳入国家信用信息失信主体名录的。
③要求认证机构对认证过程做出完整记录,保留相应的认证资料。
④明确监督审核的具体要求,每次监督审核的内容无须与初次认证相同,但应当在认证证书的有效期内覆盖体系的全部要素。
6.监督管理。
①明确国家层面的监管。国家认监委联合国家知识产权局建立知识产权认证监管协同机制,对知识产权机构及其认证活动实施监督检查。
②明确地方层级的监管。地方认证监管部门、地方知识产权行政管理部门在所辖区域内,依照各自的法定职责建立相应的监管协同机制,实施监督检查,查处违法行为。
③对认证机构资质审批过程中弄虚作假、隐瞒真实情况或不能持续性地满足认证机构资质条件等行为,撤销资质。
④强化信息公开,发挥社会监督作用。要求认证机构通过网站或其他形式向公众提供认证证书有效性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