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近日公布《“十四五”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规划》,明确了“十四五”国家高新区的发展思路和重点任务,并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发展目标。这些目标将如何实现?
强化经济引擎功能
“看一个高新区是不是有竞争力、发展潜力大不大,关键是看能不能把‘高’和‘新’两篇文章做实做好。”科技部成果转化与区域创新司副司长吴家喜在接受经济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规划》围绕做实做好“高”“新”两篇文章,坚持高标准定位,进一步擦亮园区品牌,全面提升发展质量,更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规划中有哪些亮点值得关注?吴家喜解析,《规划》突出“强化创新功能、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发展主线,要让国家高新区成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主阵地;突出优化国家高新区和自创区的发展布局,要“做高位势、做强存量、做大增量”;要让国家高新区成为创新高地、人才高地、产业高地、开放高地、改革高地……
截至2020年底,国家高新区总数达169家,其中东部70家、中部44家、西部39家、东北16家,建设了21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成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规划》提出:“十四五”末,国家高新区数量达到220家左右,实现东部大部分地级市和中西部重要地级市基本覆盖。
“无论是从创新投入强度来看,还是从创新产出、创新主体培育、科技成果转化以及创新创业活跃度等方面来看,规划发展目标都体现出‘十四五’期间国家高新区建设的雄心壮志。”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技术预测与统计分析研究所所长玄兆辉说。
玄兆辉分析了《规划》中提出的11项具体发展指标。高新技术企业数从2020年的10.1万家提升到2025年的30万家,技术合同成交额从2020年的8017.4亿元提升到2025年的25000亿元,当年新注册企业数从2020年的74.8万家提升到2025年的150万家。“这3项指标增幅最大,体现出‘十四五’期间国家高新区将继续强化科技创新的经济引擎功能。”玄兆辉表示。
实现目标有坚实基础
“十四五”高新区规划目标可以如期实现吗?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高新区在转变发展方式、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国际竞争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吴家喜表示,“十四五”规划目标的制定有现实基础。
经济基础稳固,高新区已成为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2021年,169家国家高新区全年营业收入47.8万亿元,是2012年的2.9倍,以2.5%的建设用地创造了13.4%的GDP;利润总额4.1万亿元,是2012年的2倍。
科技基础厚实,高新区已成为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增强原始创新能力的重要科技力量。2021年,国家高新区聚集了全国84%的国家重点实验室、78%的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企业研发经费支出是2012年的3.3倍,占全国50%;PCT国际专利申请量约占全国50%。承担国家“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应急科研攻关项目”的58家企业,三分之二来自高新区。
产业基础良好,高新区已成为培育世界级产业集群、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载体。目前,国家高新区建有128个创新型产业集群。中关村的信息技术产业规模占全国17%;武汉东湖高新区光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占全国50%;张江高新区的集成电路产业规模占全国35%。高新区培育和集聚了全国36.2%的高新技术企业、67.1%的科创板上市企业、35.9%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还涌现一批世界一流企业。
人才基础坚实,高新区已成为持续吸引高水平创新人才、促进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平台。国家高新区汇聚了全国三分之二的国家级创业计划的创业人才,吸纳高校应届毕业生数量从2012年的47.2万人增至2021年的80万人。汇集了全国一半的孵化器、众创空间,集聚了2万余家各类研究院所、企业技术中心、新型研发机构和博士后工作站等平台。
着力以改革攻破难点
“十四五”国家高新区规划目标中,有哪些难关需要着力攻破?
“对照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要求,高新区的支撑作用还没有充分体现出来,引领性原创成果突破不够,自主创新能力亟待进一步提升。”玄兆辉说,《规划》的“重点任务”章节中,第一项就是“增强科技创新策源能力”,这是任务落实的重点也是难点。“增强科技创新策源能力”的目标,需要调动政府、学术机构、企业等各方力量共同实现,通过改革创新,形成上下协同联动的技术攻关体制。
“汇聚国家战略人才力量”任务中强调支持国家高新区培养高水平人才队伍,把人才自主培养提上了更加重要的位置;“强化区域协同与辐射带动”任务中,支持园区整合或托管区位相邻、产业互补的各类工业园区,打造集中连片、协同互补、联合发展的创新共同体。
《规划》提到“建立动态管理和淘汰机制”,也广受业内瞩目。“实行有进有出的动态管理机制,强化优胜劣汰,对整改不力的园区予以撤销,退出国家高新区序列。这一条改革力度非常大。”玄兆辉说。
破解落实难题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对此,吴家喜充满信心。“国家高新区始终站在改革潮头,发挥基层首创精神,在深化管理制度、科技体制改革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探索,在外籍人才引进、天使投资税制、保税监管、权限下放等方面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试点成果。”以中关村为例,去年,中央深改委审议通过支持中关村实施新一轮先行先试改革的“24条”措施,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等一批改革举措落地生效。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科技部将加强宏观引导和工作部署,指导并推动各个地方、各个高新区根据各自实际,把《规划》中的各项任务和行动计划落细落实落地。”吴家喜说。
(来源:经济日报 记者 佘惠敏)